發布日期:2022-04-26 點擊率:381
華為一事,反映出中國芯片產業還十分落后這一軟肋,實現國產芯片自主可控,被提上了日程。對于國產芯片將如何發展,近來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發表了看法。
胡偉武認為:14納米、28納米已經可以滿足90.9%的應用,已經夠用了,不要急于研發5納米。胡偉武表示,中國的產業應該往系統優化方向發展,系統優化做得好,在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
胡偉武一番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目前,臺積電、三星都在爭先研究5nm制程,甚至是3nm。然而,胡偉武卻說“不要再想著美國做5nm、誰做5nm,別想這些”。
其實,胡偉武設計師的話并非沒有道理。正如他所言,14nm、28nm在很多場景已經是足夠,譬如Intel最新工藝也不過為10nm。目前,5nm主要應用在手機之上,14nm、28nm對巨大多數科技產品來說,已經綽綽有余。
而且,我國在7nm就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卻要貿然跟進5nm,太過好高騖遠,武漢弘芯便是一個慘痛的教訓。武漢弘芯項目總投資1280億元,并邀請臺積電大佬蔣尚義擔任CEO,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更令人矚目的是,武漢弘芯立下了一年拿下7nm的目標,并表示將朝著5nm、3nm努力。然而,武漢弘芯卻因為資金存在斷裂風險,二期項目都沒有建成,剛到手的光刻機,也被拿去抵押。武漢弘芯一事,給中國芯片產業不小的教訓。
短期之內,我國芯片還無法達到7nm、5nm先進制程,這是必須面對的事實。
對于胡偉武的觀點,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發表過類似的看法,他認為,通過數據中心軟硬件的優化處理,可以大大降低對單個芯片的要求,可以幫助中國擺脫卡脖子難題。
由此來看,胡偉武設計師的觀點并非是不思進取之談,而是經過了實際考慮。作為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帶領龍芯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先進的突破,對于中國芯片的發展,胡偉武絕對具有發言權。
不過,雖然發展科技不可冒進,但攻克5nm對于我國擺脫國外束縛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不能因此而停滯不前。5nm能帶來更低的能耗,更強的性能,可以讓我國掌握更高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