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29
通過網絡化、信息化的手段,對制造業進行更加精細有效地管理
可疊加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 5G ,芯片技術
第二部分 工業互聯網發展簡史
從供應鏈、產業鏈跨越工廠與工廠的邊界,延展到一條或多條產業鏈
第三部分 工業互聯網現狀
一、德國工業4.0
信息化4.0與工業化的結合,催生了工業4.0
從2006年提出再工業化到2011年提出工業4.0,然后提出具體措施
(一)德國制造業面臨一系列外部挑戰
1.短期內面臨出口下滑
在后危機時代,大多數發達經濟體進入“低增長與高失業并存”的所謂“新常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也遭遇一些不利因素。這兩方面因素疊加導致外部需求下降從而使得德國的出口略顯疲態。
德國出口一直以產品的技術含量高、質量好而非價格低廉取勝,因此如何能繼續保持出口的比較優勢和汲取此前IT競賽中落后于美國從而失去市場和出口份額的教訓促使德國工業界和政府提出“工業4.0”戰略,希冀通過結構改革與產業升級來進一步增強競爭力,保持德國以制造業商品出口為主干的出口優勢。
2.中期內感受產業升級壓力
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結合代表著未來工業發展的方向,必將帶來相關產業的突破和重構。
3.長期面對雙重競爭壓力
各國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期望通過產業結構升級與制造業回歸來重振經濟。
新興經濟體的蓬勃發展也對德國的外部競爭力構成了長期挑戰。
從上世紀中后期起,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將部分制造業轉移到具有成本優勢的發展中國家。這種轉移在給發達國家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同時,產生溢出效應,促進了新興國家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反過來對發達國家的制造業造成了較大的競爭壓力。
(二)德國自身憂患
1.勞動力成本上升
2.德國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3.制造業比重有所下降
(三)德國的有利因素
1.歷史上多次直面技術進步的挑戰并成功完成轉型
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進展不大,由于政治不統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軍者,新科技與新發明層出不窮
第三次工業革命領航者的接力棒傳到了美國手中,但德國在傳統的機械制造、化工化學、電力電氣等行業依然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保持住了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2.實體經濟發達為“工業4.0”的推進提供動力及奠定基礎
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以服務業主導的所謂后工業社會以后,德國的制造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這與德國的民族秉性、歷史傳統和知識結構等密切相關。
以汽車、機械、化工和電氣為代表的四大支柱產業占德國全部制造業產值的40%以上,占全德出口的比重也達到48.2%(2013年),且制造業提供了全德四分之一以上的工作崗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30%,分別比美國、英國和法國高出10.6、9.6和11.4個百分點,比另一個制造業大國日本也高出4.6個百分點。
正是由于制造業在德國國民經濟和出口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德國在面臨壓力時有動力推進產業升級,同時發達的制造業也必將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基礎。
3.德國良好的教育體制與發達的科研能力是“工業4.0”成功的保證
(四)制約因素
1、研發投入有待加強
從科技角度看,首先是德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強,根據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美國和日本的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和%,德國為%
2、應用科技強大的背后基礎科研的短板亟待補齊
譬如培養高端研究人才的德國大學,其在全球高等教育方面的地位與德國的經濟實力并不相稱,根據近期某項全球大學的綜合排名,德國排名最高的慕尼黑大學也僅列第48位;再次,德國在“工業4.0”密切相關的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等方面也非全球行業領導者,智能制造能實施到何種程度尚存疑問
3、發達國家普遍把再工業化列入國家的優先發展方向,德國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不容小覷經濟環境看,當前整個歐盟經濟增長遲緩,如歐元區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出現停滯,德國經濟更是萎縮。
二、美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
第四部分 中國的高端制造2025和工業互聯網
第四部分 工業互聯網相關
(1)工業軟件。承載工業大數據采集和處理工作,2016 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為1247 億元,同比增長15.5%,2017 年有望維持接近20%的增長。
(2)工業云平臺。基于海量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支撐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
(3)工業大數據。主要包括生產經營相關業務數據、設備物聯數據、外部數據,工業大數據對數據的實時性、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有更高要求。
目前工業互聯網才走第一波,后面在富士康上市前,還有反復活躍的機會。幾個板塊龍頭記住了。板塊的運作情況,有點類似去年的5G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