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4-17 點擊率:25
最近Magic Leap和HoloLens很火。它們是什么?為什么這么火?什么時候能做成?還面臨哪些挑戰?Botao同學在知乎上談了不少3D感知部分,我來補充補充別的。
注: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和我的公司無關。文章內容都是基于公開信息。
Magic Leap 和 HoloLens 是什么?
Magic Leap 和 HoloLens 都是 Augmented Reality (AR)眼鏡的代表。
AR 和 VR 眼鏡的區別是什么?
AR 眼鏡是透明的,讓你能同時看到現實世界,和疊加在上面的虛擬成像。應用例子:趕不上 Lady Gaga 的演唱會?沒關系,戴上眼鏡她就在你家里開一個。代表產品原型:Magic Leap 和微軟的 HoloLens。
VR 眼鏡是不透明的,只顯示虛擬世界,把物理世界完全擋住。應用例子:坐在家里也能去大溪地“潛水”。代表產品:三星的 Gear VR,谷歌 Cardboard,Oculus Rift。
Magic Leap 和 Microsoft 為什么要做 AR 眼鏡?
總的來說,這是計算機的必然發展趨勢。2007 年蘋果推出 iPhone 以來,手機發展太迅猛,用戶隨時隨地帶著它,各項使用數據毫無懸念地都在超越 PC 端。所以,人機交互界面的未來主要在于移動。但現在的手機局限在于:
(1)既然要便于攜帶屏幕就做得小,屏幕小了某些功能就得受限;
(2)顯示屏幕是平面也就是二維的,而真實世界是三維的。
未來的 AR 眼鏡有望實現大突破,就是既能讓用戶隨身攜帶,又能在他眼前顯示超大屏幕,還能把以假亂真的 3D 內容渲染到他看到的真實世界里(想象你坐在教室里聽課,你的老師看起來真實無比,但其實就是在你的眼鏡上虛擬出來的)。這樣的眼鏡大概不會完全取代手機,但毫無疑問潛力無窮。
跟 VR 比較,AR 的應用場景也更廣闊(你總不能帶著 VR 頭盔大街上走吧)。本質上,AR 是 VR 的超集,鏡片前面一擋就成了 VR(前提是視角能做到差不多大)。
戴眼鏡好麻煩,為什么不直接像《星球大戰》一樣在空氣中顯示全息圖(Hologram)?
Holography 是人類的美好愿景,有一天也許能做成,但近期看離實用還早。現在有一些大學實驗室在研究裸眼光場顯示器(light field display),但需要很復雜笨重昂貴的設備,還只能在安裝了的地方用。相對而言,眼鏡的可行性要大得多。如果能做成輕便的 AR 眼鏡,將是移動人機交互界面上也是計算機發展的重大革新。
在 VR 頭盔上加個前視攝像頭不也就成 AR 了嗎?為什么非要透明的?
好問題。說起來 AR 有兩種,一種是前面所說的透明 AR(optical see-through)——現實世界是透過鏡片直接看到的。另一種就是“視頻疊加”(video see-through 或者 video overlay)——現實世界是通過攝像頭捕捉,然后以視頻的方式呈現給用戶(在上面再渲染一些東西)。事實上,現在手機和平板上已經出現了很多 video overlay 的應用,比如看星空,求翻譯,選家具等。
那為什么不用 VR 頭盔加攝像頭實現這種 AR 呢?當然可以,現在很多 VR 頭盔都在試探這種做法。它和透明 AR 相比各有優劣,比如優勢在于用視頻實現的虛擬和現實的疊加(overlay)要比透明 AR 簡單得多,這也是為什么它已經開始在移動端商用的原因。
但劣勢也可想而知,用戶看到的畢竟只是一個 2D 視頻,質量跟眼睛直接看到的世界還是差很大的。而且視頻從采集到顯示總歸是有延遲的,如果跟體感信號不一致的話會造成身體不適。所以不管怎樣都還是會有公司前仆后繼地去做透明 AR 的,Magic Leap 和 Microsoft HoloLens 就是例子。
Magic Leap 為什么那么牛能融到 5.42 億?(最近的 C 輪在融 8億)
前面說的應用潛力無窮肯定是助力,同時還有技術,創始人,團隊的原因。
Magic Leap 的核心技術是來自華盛頓大學前研究員 Brian Schowengerdt 的,他導師 Eric Seibel 是光纖掃描內窺鏡(Scanning Fiber Endoscope)的專家。大家都知道內窺鏡就是醫生們做手術時用來體內成像的,本質是個微小攝像頭。Brian 很聰明地逆轉光路把這個技術用到了顯示上,這樣通過極細的光纖用激光就可以打出彩色的圖像(如圖所示)。這個技術十幾年前就發表了,后來又不斷改進,生成了一堆專利。Magic Leap 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Brian 的這些專利。
那這種技術為什么重要呢?我們后面留成一個專門的問題講。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爾維全系列Solef?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