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6
典型的傳感器網絡體系結構通常由分布的傳感器節點、接收發送器、互聯網和用戶界面等構成。其中,傳感器節點作為網絡中的獨立工作實體,其基本的功能子系統包括供電子系統、傳感子系統、計算子系統和通信子系統等,如圖1所示。
1. 供電子系統
供電子系統由電池和ACDC轉換器等模塊構成,其主要任務是為其他各個子系統供給能源。
電池作為節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其性能與容量至關重要。雖然增加電池容量可以延長供電子系統的能量供給時間,但采用有效的再充電技術或是太陽能等再生性能源則更利于保證供電子系統的能量來源,為其他子系統實現持續性的能量供應。一種新的基于i?Bean無線技術和“能量獲得”技術、靠感應振蕩能量轉換器工作的i?Bean無線發射機[3],在沒有電池供電的情況下,能由在50~100 mg力作用下的28~30 Hz振蕩產生1.2~3.6 mV的電壓,并允許在30 m距離上以115 kbps速率發送數據,為克服遠程無線傳感器網絡面臨的電池工作時間短等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
2.傳感子系統
傳感子系統由一組傳感器和ADC控制器等構成,主要任務是負責采樣/收集被測控對象的敏感信息,并轉換成相應的數字信息。
理想情況下,傳感子系統自動檢測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兩類事件時[4],其能量消耗總量可簡單概括為單次采樣消耗的能量與采樣次數的乘積。因此,要控制該子系統的能量消耗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控制單次數據采樣所消耗的能量,二是控制采樣頻率。前者可通過采用低功耗器件,從元器件本身有效控制單次數據采樣的能量消耗。對于后者而言,由于傳感器網絡眾多分布節點中往往是成組節點去監測相同的對象或敏感數據,有選擇性地減少單個節點的采樣頻率并不會對被測數據有效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壞,只要依據應用需求合理設置節點采樣任務的激活原則,就能在保證數據準確性的前提下,較好地控制該子系統的能量消耗。
圖1傳感器網絡節點結構框圖
3. 計算子系統
計算子系統包括微處理器/微控制器、存儲器和I/O接口電路等硬件;負責控制傳感器、執行通信協議和處理傳感數據等軟件算法;是節點的控制和計算核心。
作為節點的功能控制中心和數據計算中心,計算子系統功能復雜,與其他各個子系統聯系緊密,因此,計算子系統的功能強弱、性能高低、在不同工作狀態(活動、空閑和休眠等)的持續時長以及不同狀態間的相互切換等,都會嚴重影響整個節點的能量消耗。低功耗器件、適時休眠和空閑時的降頻技術,都是硬件上減少計算子系統能量消耗的常用技術,節點間的功能輪換則使從網絡的整體來實現網絡節點的能量消耗相對均衡。
自組織的簇生成、傳輸數據的加密/解密以及通信鏈路的建立和維護等,都是通過執行相應的指令序列來完成的,算法越復雜,指令條數就越多,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大。(版權所有)然而,算法是有效性、可靠性和復雜性的矛盾統一體,有效、可靠的算法往往具有較高的復雜性;簡單算法的有效性、可靠性則可能不適應于應用需求。應用環境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使得軟件算法的能量消耗遠比硬件的能量消耗控制困難,既要滿足應用環境的需求,還要盡可能降低軟件算法的復雜性。
另外,資源受限的傳感器網絡節點還易于遭受物理損壞攻擊,使得非對稱密鑰管理協議等其他計算機網絡中普遍采用的控制機制和數據處理算法并不適合于傳感器網絡。依據應用環境的需求,傳感器網絡對各控制和數據處理算法往往會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因此,每種控制或數據處理算法都是傳感器網絡中的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需要根據節點能源的發展水平和技術特點,大幅度改造現有的成熟算法,或重新設計新的處理算法,甚至于在必要的時候;還可通過適當降低網絡或節點的性能來控制節點能量消耗,以有效延長網絡的生命周期。
4.通信子系統
由無線收發部件構成的通信子系統負責節點的通信任務。無線收發部件采用的調制模式、數據率、發射功率和操作周期等都是影響通信子系統能量消耗的關鍵因素。另外,由于通信元器件本身的物理特性等原因,通信子系統即使處于空閑期,也有著與接收期幾乎相近的能量消耗。因此,在沒有通信任務時,應盡可能地使通信子系統進入休眠期,而不是讓其處于空閑期。
短距離無線通信和減少網絡通信流量是通信子系統能量消耗控制的主要手段。傳感器網絡中普遍采用的級跳通信就是通過縮短通信距離,降低發射功率的方法實現能量節省的;數據融合則是通過減少網絡流量達到降低能量消耗的目的。
數據冗余是保證即使個別節點或部分通信鏈路失效時,基站仍能獲取完整數據的有效手段;然而,直接傳輸原始數據則會嚴重增加網絡通信量,造成大量無為的能源消耗。簇首數據融合是消除冗余數據,減少網絡通信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傳統的簇首數據融合方式中,簇首節點接收簇內各節點傳來的數據,然后通過內容檢查并消除冗余后將結果數據上傳基站。此種方式僅是降低了數據路由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對簇內數據傳輸的節點能源消耗問題沒有影響。
如圖2所示,基于安全模板的數據融合機制,是通過少量數據傳輸替代大量數據傳輸的方法來更進一步地降低簇內的網絡通信量[5].其中,傳感器節點并不直接傳輸采集數據,而是用從簇首節點接收到的安全模板生成采集數據的組合代碼后再上傳;簇首節點接收到傳感器節點上傳的代碼數據,檢查冗余后有選擇地向部分傳感器節點申請傳輸實際數據,以有效降低簇內的網絡通信量。最后,簇首節點從選定的傳感器節點接收到無冗余的采集數據并直接上傳基站。
圖2基于安全模板的數據融合
基于安全模板的數據融合機制是對傳統數據融合機制的有益補充,使整個網絡的能源消耗更加合理,安全模板還可減化數據加密算法,更進一步地降低能源消耗。不過,模板種子的更換頻率太慢會嚴重影響到網絡安全,太快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模板數據傳輸,頻繁喚醒傳感器節點進行模板數據處理,導致無為的能源消耗。因此,此方法的有效性取決于網絡數據冗余的量,和冗余數據傳輸與模板數據傳輸/處理的能源消耗比例。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壓力校驗儀傳感器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