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9
引言:寬帶與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業務的高速發展,為傳統的出版、媒體、娛樂等行業搭建了新的發展平臺。電子書等基于網絡的媒體服務領域的不斷擴展和深入,進一步推動了出版、媒體等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與持續發展。
新型工業化的五大基本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而電子信息產業是作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的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通過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不但能夠提高電子信息產業本身的結構,還促使傳統產業的管理水平與產業結構不斷提升、新的行業門類不斷產生、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使后工業化國家有了超越的可能性。
與技術本身發展的關系
技術進步是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工業化的基礎,尤其是在后工業化階段。作為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信息技術,是現代高科技群的核心和領頭技術,而電子信息產業是信息技術發展最直接的應用領域。隨著電子信息產品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新興產業的不斷催生,又促進了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電子信息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電子信息產業從最初的單純制造業發展到現在,通信網絡被廣泛應用、軟件服務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電子信息產品的結構不斷升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經歷了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提供了基礎,而電子信息產品在各行業中的廣泛應用,電子政務與公共服務信息化工程的建設、各行業領域的信息化建設以及信息化在民眾生活領域的普及,又為軟件、集成電路等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產業的技術水平不斷躍上新的臺階,提供了驗證和發展的條件。
帶動傳統產業
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實現多樣性的經濟結構,使傳統產業可以快速響應市場、低成本開發產品、物流成本降到最低、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固化在電子信息產品上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可帶動相應行業傳統生產技術的改造升級,使傳統產業的各個生產環節相互促進、合理制約,生產系統形成良性循環,經濟效益產生質的飛躍。
(一)改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
工業化的基本內容,是用機器大工業生產代替農業和手工業的手工勞動,而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工業計算機等電子信息產品在傳統產業中的廣泛應用,為傳統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嵌入式、智能化運作的基礎平臺。
目前,以工業計算機為共性技術和基礎平臺的低成本工業自動化應用,正在成為傳統行業升級改造的主流技術路線,國民經濟許多行業的關鍵任務也越來越多地依靠工業計算機來完成。隨著電力、冶金、石化、環保、交通、建筑等行業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與電子信息產品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生產領域的制造業生產線控制系統,以及生產服務領域的銀行數據交換系統、高速公路收費系統、加油站管理系統,使這些行業生產過程中的測量、控制、管理等生產環節完全由計算機控制,其生產方式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其信息資源的利用率與產業的運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提升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
電子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成為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通過電子信息產品與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研發階段的運用,可實現從設計流程到制造工藝、質量檢測的同步實施,使產品的技術含量提升、研發周期縮短、制造成本降低、市場競爭能力提高、傳統產業結構升級。
例如,寬帶與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業務的高速發展為傳統的出版、媒體、娛樂等行業搭建了新的發展平臺。目前,借助于數碼技術而產生的數碼圖像處理已基本替代了傳統暗房工藝中的多次曝光和多底合成等拼接的操作形式,在圖片的處理中加入幻想世界式的數碼蒙太奇藝術大大豐富了圖片的內涵,使技術更圓熟完美;畫中畫、多層疊畫等各種數字特技所創造的多種時間維度重疊交叉并行的種種關系,大大豐富了傳統電影語言,三維動畫造型的介入更是使任何奇思異想都有可能成為視覺現實。數碼影像的高技術含量將引領其走得比傳統攝影更遠。電子書等基于網絡的媒體服務領域的不斷擴展和深入,進一步推動了出版、媒體等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與持續發展。
(三)改造工業生產的工藝流程
信息技術與汽車、醫療、能源、機械等傳統工業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信息技術與工業研發設計、流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等工業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融合,可以改造工業生產的流程,改變傳統產業粗放式經營、外延式擴張的發展模式。
紡織服裝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利用計算機數控系統可以在虛擬的世界里完成服裝的設計,并實現服裝企業在服裝設計和生產過程中設計數據、成品樣衣、樣板庫、技術規格和工藝資料等信息的共享。通過采取對所有的貨品出入庫的條形碼管理、完善貨品盤點流程制度及實現銷售數據上傳管理的標準化運行等供應鏈環節的管理手段,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和市場的競爭力。同時,訂單生產、定向配送的生產模式,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服務。
促進增長方式轉變與產業結構升級
信息產業本身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等特點,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改造與提升,電子信息產品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廣泛應用,可有效地提高傳統產業的產品質量與產業規模,同時實現節約資源、減少排放、降低成本的目標。
美日工業化發展的歷史,對信息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中的戰略地位給予了最好的詮釋。
美國依靠“創新型”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轉型與結構升級。二戰結束后,美國為確保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推行了經濟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政策,使得制造業的生產率和產量上升,汽車、電視機等耐用消費品的產出大幅增加,產品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為國內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提供了經濟技術前提。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在世界產業分工和貿易結構中的地位,受到西歐和日本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的巨大競爭和挑戰,鋼鐵、一般機床、紡織服裝、家用電器等產品大量進口,推進了美國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的進程。美國及時抓住了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重視技術的創新型研究與產業化應用,率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到20世紀90年代,在經歷了多年嚴峻的開放競爭壓力后,美國不但完成了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扭轉了傳統產業衰退的勢頭,而且,以個人計算機和計算機軟件產業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都位居第一,服務業實現了高素質的擴張,重新奪回了在半導體、汽車等領域的競爭優勢。創新型的發展模式、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使美國的產業結構更趨先進、經濟增長更富后勁。
日本的產業轉型與結構升級采取的是“跟進型”的模式。日本經濟的起飛是在二戰結束后、經濟基本癱瘓的基礎上實現的。日本最初是通過制定規范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外資法,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來加速電力、石化、鋼鐵、汽車等重化工業的發展,使國內產業結構的檔次得以提高、獲得國際貿易的結構優勢來縮小產業技術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的。從20世紀70年代起,日本開始鼓勵發展高效節能型工業。在80年代后期,日本開始了由重化工業向以新材料、生物工程、大規模系統技術等“創造性知識密集化”的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產業轉型。日本在本世紀初實行了國家信息化戰略,信息產業對傳統產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大,目前,信息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一半左右。
正因為電子信息產業對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2009年世界各國推出的刺激經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政策,都更加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美國出臺的經濟刺激計劃,重點關注醫療電子、光伏等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韓國出臺的“信息產業未來發展戰略”,將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的融合應用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歐盟、日本等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戰略,也將物聯網、信息技術在傳統工業中的應用等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催生新的行業、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技術的發展終究是要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服務的,當資本的有機構成隨著技術的提高而提升的時候,必須有新的就業崗位誕生以解決社會的民生問題。而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和深度應用正在不斷地催生出一批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目前,受到全世界廣泛關注的“智慧地球”、“物聯網”等概念實際上就是新一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它們將是未來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重要趨勢。
例如,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的啟動,不僅激發撬動了一個巨大的信息消費市場,還將帶動形成一條包括運營服務、終端設備制造、應用內容、信息技術服務、渠道銷售等在內的龐大產業鏈,推進通信制造、軟件等行業的科技創新,創造出諸多產業鏈條中相關服務領域的新興產業門類、催生大量的中小企業,促進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物聯網”的推廣將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驅動器,為經濟增長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在“物聯網”普及以后,用于動物、植物和機器、物品的傳感器與電子標簽及配套的接口裝置的數量將十分巨大,這些市場需求將大大推進傳感器和電子標簽等電子元器件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為新興產業的誕生與發展開拓又一個潛力無窮的機遇。
綜上所述,電子信息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對傳統產業拉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人力資源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等特性,對加快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研祥獲自動化領域十大